热点在线丨从越剧《新梁祝》和传统《梁祝》的对比谈谈戏剧的人物性格
来源:哔哩哔哩     时间:2023-06-15 12:00:36


【资料图】

前日现场看了越剧《新梁祝》,演员的演唱表演都很唯美,舞美效果也很好,写意的风格我也很能欣赏,扇子的巧妙运用,伴舞对戏剧效果的渲染,都能看出此剧创作团队的用心和努力,唯一让我觉得惋惜的,是《新梁祝》对人物性格的改编,让人物的行为部分失去了合理性和逻辑性。当然我觉得这是剧本的问题,剧本如此,演员也只能在这个框架下去进行演绎,至于具体效果如何,就见仁见智了,下面就具体说说。

先说祝英台的形象,越剧《梁祝》传统版本中(不论哪个流派,当然比较经典的是范傅版本和范袁版本),祝英台能突破当时对女子道德传统的束缚,说服爹爹去杭城求学,我理解祝英台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她的志向是学知识,做一个才女,甚至青史留名。正是因为她这种有主见的性格,她拜托师母做媒,亲口许九妹等举动才合情合理,按照现在的说法,祝英台应当是大女主,可惜梁祝的故事结局就是他们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死了,实在是让人无尽怅惋。而《新梁祝》中,祝英台第一场沿袭了传统版本的套路,说服爹爹女扮男装去求学,但是在高山流水一场中,祝英台却是一副不爱学习的模样,这不禁让人觉得前后矛盾:既然不爱学习,为啥费那么大劲女扮男装冒着被识破的危险去求学呢?就是为了去谈恋爱吗?这是不是恋爱脑?也许《新梁祝》是想突出祝英台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少女形象?但是性格活泼的少女就应该温习功课的时候打盹,梁兄温书的时候不停地打断他?关于梁祝相处的细节,倒是香港邵氏的黄梅调电影《梁祝》,二人讨论史书上红颜祸水一系列历史事件的一段戏,我觉得使得整个故事的思想深度上了一个台阶:祝英台的书没有白读,她是一个天赋很高的人,能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反思,她拥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不被PUA和洗脑,我觉得这也是现代社会教育的终极目标。在越剧的范畴来说,我觉得袁雪芬老师的祝英台是最贴合祝英台的大女主形象的,她一出场就给人这个女生很聪慧沉稳的感觉,就算遵循古代给女生设定的道德框架,相信她也能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培养出了不起的后代。

梁山伯的人设也有一些问题。传统《梁祝》中梁山伯是一个憨厚豁达的人,我理解他之所以杭城求学,是为了改善家里的环境,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但是他对于为官做宰,似乎并没有非常浓厚的兴趣,他不是世俗意义上野心勃勃的人。如果他真的那么现实,就不会因为感情上的事情一病而亡了,如果他一心想着求取功名在社会上出人头地,也不会放过多的精力在祝英台的事情上。总之,传统《梁祝》中,梁山伯前期的表现让人能够为他后续的行为做支撑,让故事的发展走向相对合理。而《新梁祝》中,梁山伯出场就“憧憬前程”,这句唱词无疑是非常割裂的,似乎他是一个非常意气风发一心考取功名的读书人,后续情节又着重刻画他和祝英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感情,那么他不跟祝英台在一起的时候,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我们似乎想象不出来,这使得这个人物也丧失了很多记忆点,好像他就是为了殉情而生的一个工具人。实际上,“憧憬前程”的读书人在传统戏剧中往往是坏人,古人似乎比较崇尚那种视功名利禄为粪土的豁达性格,例如《柳毅传书》中的柳毅,《五女拜寿》中的邹应龙,《西厢记》中的张生等等。联系这些,不得不说范瑞娟老师演绎的梁山伯形象非常自然生动,他那憨厚单纯还有点呆呆的性格,也不难想象他最后为了感情郁结成疾最后年纪轻轻便离世的结局。

本文只是现场观看演出后一点微不足道的感想,笔者既非专业人士,也没有广泛阅读文献,本没有资格评头论足。越剧《新梁祝》不能不说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实际上新编戏能够畅演二十余年,已经说明它的成功。但综观全剧,一些改动确实破坏了原来人物的完整性。说到这里,近年来在很多经典作品的改编中,确实出现了把复杂立体的人物简单化的倾向(例如不遗余力洗白王魁等等),我们还能有以前那样不着痕迹却又发人深思的作品吗?希望有生之年还能看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