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芝生物研究报告 专注生命科学仪器研制-环球速讯
来源:申万宏源研究     时间:2023-05-04 16:03:17

1、新芝生物:国内生命科学仪器专家

1.1、专研生命科学仪器,国产化稀缺标的

国内生命科学仪器先行者,内生驱动打造多维产品矩阵。公司 2001 年成立,总部位于 浙江宁波,专注生命科学仪器研制,陆续攻克多个关键核心技术,持续推进产品迭代、新 品开发与应用边界延伸。凭借优异的产品性能与多元化产品组合,公司品牌形象不断提升, 获得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药明康德、凯莱英、华大基因等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与 企业用户的广泛认可。2021 年,公司入选工信部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2022 年 10 月,公司在北交所上市。


(资料图片)

公司发展可分为三阶段:(1)单品类(2001-2005 年):以超声技术为核心,初步 建立生物样品处理技术平台;(2)多品类(2006-2012 年):一方面拓展超声波技术在 生物样品处理的应用领域;另一方面基于新掌握技术,开发高精度智能恒温槽、冷冻干燥 机等仪器产品;(3)多维产品矩阵(2013 年至今):不断拓展产品矩阵,覆盖多维度需 求,加速市场扩张。

1.2、家族企业,高管及研发骨干履历亮眼

典型家族企业,股权集中稳定。公司控股股东为周芳女士。实际控制人为周芳、肖长 锦夫妇及其子女、配偶四人,据 2022 年公司年报,四人合计持股比例为 46.65%。周芳 2001 年创立公司,具备高级工程师资质,担任公司董事长至今;肖长锦具备中级工程师资 质,任公司董事、超声研究院院长至今;朱佳军曾任职永新光学,目前担任公司董事及副 总经理。

高管及研发骨干产业经验丰富,重视研发及产业化。2019 年,公司聘用寿淼钧先生为 副总经理,主持杭州研发中心工作,寿淼钧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任职于浙江中控科技、 聚光科技;2020 年,公司聘用钟文明先生为总经理,钟文明曾任职于聚光科技等公司,产 业积淀深厚。

1.3、产品:三大板块,类型丰富,系列化发展

公司三大产品板块:生物样品处理、分子生物学与药物研究、实验室自动化与通用设 备,下设 20 多条产品线,共 200-300 个产品型号。生物样品处理仪器贡献主要收入,19-21 年收入占比均在 60%以上;分子生物学与药物研究仪器收入体量尚小,但成长迅速;实验 室自动化与通用设备收入占比在 20%以上。

生物样品处理仪器:主要以专业技术手段实现样品的分离、提纯和衍生化过程,提高 后续检测方法的灵敏性和准确性。产品包括:超声波细胞粉碎机、冷冻干燥机、均质仪、 研磨仪等。公司在该领域具备较高的市场地位。根据中国政府采购网数据,2021 年公司超 声波细胞粉碎机、冷冻干燥机中标率分别为 70%、36.67%。 分子生物学与药物研究仪器:代表性产品包括基因导入仪、药物溶出取样系统等,得 益于基因编辑、基因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品开发及性能迭代的需求持续旺盛。 实验室自动化与通用设备:指为实验室提供环境条件的仪器和设备,产品主要包括恒 温槽、超声波清洗机等。基于产品在实验室的良好口碑,近年公司加大对产品应用端的纵 向延伸,如“冷冻干燥机”品类,已实现对“实验室型-中试型-生产型”的全覆盖。

相较国内同行,公司产品类型丰富,实现对多领域的广覆盖。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专业 性强,品类繁多,用户倾向于一站式采购,一是同一品牌仪器的操作逻辑相似;二是尽量 避免因不同品牌仪器匹配带来的实验误差。公司产品布局全面,可触达“生物/农学/动物 医学/食品/药学/物理/化学/材料/环境”等九种实验室类型,抢占国产品牌的认知高地。单产品系列化发展,满足多层次客户需求。不同的实验室建设标准、应用阶段对应不 同的产品需求。公司恒温水浴、超声波清洗机、冷冻干燥、超声波细胞粉碎机、均质仪等 产品型号在 10 个以上,形成较完整的产品序列。其他,如基因导入仪、超声波 DNA 打断 仪、细胞计数器、微生物生长曲线分析仪等分子生物学、药物研究领域的仪器产品还有可 观的系列化空间。

1.4、技术:围绕产品性能与可靠性双线发力

生命科学仪器学科交叉性强,技术壁垒高。生命科学实验专业化程度高,对仪器设备 的测量、观测能力要求高,研发这类产品需科学、技术、生产和制造工艺等知识领域共同 支撑,产品开发较难通过“反向工程”模仿。同时,由于生命科学研究的快速发展,所需 的技术、工艺等动态变化,需要产品持续迭代以保证产品的先进性与可靠性。 性能指标决定仪器是否“可用”。性能评价的基本指标为灵敏度、精密度和准确度, 根据仪器所处的工作流程,附加针对多个特定目的的功能指标。进入 21 世纪,精密机械纳 米级研究成果、现代化学分子层次研究成果、生物学基因层次研究成果、特种功能材料研 究成果等一批最新技术成果相继问世,对生命科学仪器性能要求大幅提升。

可靠性决定仪器是否“好用”。根据精密仪器生产规律,产品结构功能越复杂,可靠 性随之下降,达到特定的可靠性水平是产品批量生产的必要前提。目前不少国产仪器在性 能指标上能够达到预期要求,但可靠性与国外仪器差距明显。仪器强国如美国、日本、德 国等,将可靠性工程贯穿产品开发、设计、制造、实验、使用、运输、保管及维修保养等 产品全生命周期,以保障产品使用中分析测试数据的准确度、稳定性和低故障率。

公司产研积淀深厚,对标国际先进技术持续研发创新。截至 2021 年末,公司拥有高水 平研发人员 36 人,汇集光学、机械、软件、通讯、应用科学、生物学、化学等行业技术专 家。研发团队陆续攻克功率超声驱动技术、多场景高精度复杂温控技术、瞬时放电控制技 术、生物大分子提取技术等 9 项关键核心技术,从产品的性能指标看,多项关键核心技术 水平处行业领先位置,或国际先进水平。

生产环节高度自主可控,产品先进性和可靠性得到有力保障。生命科学仪器的生产过 程为复杂的精密制造过程,对产品整体系统设计能力、核心部件自研自产能力和关键工序 把控能力提出高水平要求。公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基于长期的项目经验和技术积累, 公司能够根据不同场景需求,采用数据模型、理论仿真计算、经验参数修正、实验验证等 方式,研发设计核心部件、控制电路及软件程序。同时,通过核心部件的自研自产,最大 限度保证仪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产品主攻高端市场,以高性价比从进口品牌中突围。公司将高端市场作为主攻方向, 以销售额排名前四的产品(超声波细胞粉碎机、冷冻干燥类设备、恒温水浴类设备、超声 波清洗机)为例,2019-2021 年,高端领域收入占比均在 60%以上。横向对比看,公司产品参数性能与国外同类竞品相当,部分甚至优于国外竞品,而售价约为同类竞品的 3 折-7 折,性价比优势凸显。受益国家扶持政策的不断加码,公司国产替代份额有望继续扩张。

重视售后服务,为实验结果提供实质性帮助,增强客户粘性。科学仪器售后服务能提 供的价值增值主要来自应用支持,即协助科研院所/企业调整仪器参数,提供仪器运用相关 的咨询服务,让仪器性能发挥到最有利于实验产出的状态。公司除提供仪器安装、调试、 维护、维修等基础服务之外,前瞻性地以“提升最终实验效果”为导向,为用户提供仪器 选择、参数设置、在线技术支持等服务,协助解决实验效率低,效果不佳等问题。

1.5、渠道:布局早、根基深,与品牌共成长

生命科学仪器终端客户分散,产品具有类消费品属性,品牌和渠道建设相辅相成,有 助仪器厂商维持高盈利能力。 渠道方面:由于客户群体分散,对产品的应用支持也有差异化需求,构建覆盖面广、 稳定、专业的渠道网络有助增强客户信任,形成客户忠诚。在渠道模式上,行业普遍采用 “直销+经销”架构,由公司负责大客户拓展及维护,依托经销网络覆盖更多客户群体。 品牌方面:由于单一产品专用性强,应用场景有限,而各实验间有显著的连续性,建 立品牌影响力对仪器厂商突破单产品天花板至关重要。同时,处于领先地位的仪器品牌更 易在与用户沟通中推进产品性能迭代,形成马太效应。

公司销售网络覆盖全国,经销商、贸易商黏性逐年增长。公司渠道分直销、经销、贸 易商三种,21 年收入占比依次为 19.26%/27.79%/52.95%。从渠道广度看,截至 2022 年 6 月末,公司在全国范围设立 8 个销售大区,30 个办事处(管理所在区域经销商+提供 售后解决方案),营销服务团队共计 61 人。19-21 年,年均合作的经销商、贸易商家数分 别为 104 家、3600 家。从渠道深度看,19-21 年,合作 5 年以上的经销商销售占比分别 为 54.23%、58.28%、61.42%;合作 3 年以上的贸易商销售占比分别为 36%、38%、42%, 均呈逐年增长态势。

分渠道结构看: 直销客户多为大型企业,可作为供应产品解决方案的入口。19-21年直销渠道中企 业的收入占比均在85%以上,合作客户包括药明康德、合全药业、金斯瑞、凯莱英、康龙 化成、华大基因等知名企业。现阶段,公司以单品类、定制化形式销售,随着用户粘性增 加及公司产品线扩充,产品供应形式将逐步向解决方案升级。 非直销渠道长期对接国内高校及科研机构,积累良好品牌形象,助力产品线逐步从实 验室向中试型、生产型延伸。公司成立之初即为国内高校、科研机构提供仪器产品,与众多科研院所,985重点高校和政府实验室建立良好联系。基于行业从业者在校或在科研期 间使用公司产品的经验,在后续创业或工作中往往也会优先考虑新芝品牌,推动用户群由 实验室转为中试、批量化生产阶段。

1.6、财务:产品力与渠道力正循环,贡献业绩弹性

拳头产品放量,规模效应集聚,2016-2021 年公司增收更增利。公司 2016-2021 年 收入 CAGR 为 18.01%,归母净利润 CAGR 为 27.67%。冷冻干燥类和超声粉碎提取类产 品为公司的拳头品类,近年受益国产替代进程,销量持续较快增长,平均销售单价较为稳 定。生产端,公司柔性产线增强业绩弹性,利润规模实现更快增长。2022 年主要因产品结 构调整(低毛利核酸提取仪产品收入占比增加)及对核酸提取仪计提存货叠加准备,利润 增速同比转负。 23Q1 公司实现营收 4835.59 万元,同比+40.88%;归母净利润 1565.4 万元,同比 +122.85%。主要因疫情扰动因素消除,及因疫情延后的高校&科研机构采购需求释放,一 季度业绩大幅回弹。

品类拓展阶段销售费率稳中有降,渠道力逐步兑现,增厚利润规模。2018 年公司设立 杭州研究院,陆续攻克并掌握液体流路自动控制、生物大分子提取等关键技术,助力拓宽 产品矩阵。新品推广需求增加但公司整体销售费率下行,体现销售侧较好的协同效应。2018 至 2021 年公司综合毛利率高位稳定,净利率小幅攀升。2022 年主要受疫情干扰,产品结 构被动调整,盈利能力快速下行。 23Q1 公司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 70.05%,38.40%。通常 Q1 是公司全年收入占比 最小的季度,展望 Q2、Q3,在学术机构仪器采购需求增加和新品开拓下,看好公司全年 盈利能力。

2、需求:国内增速远高海外,进口替代空间广阔

2.1、仪器设备:生命科学产业链发展基石

生命科学仪器设备位于产业链上游,贯穿实验及生产全流程。一般将生命科学上游分 为“仪器设备、耗材、试剂、技术服务”四类,其中,仪器设备系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技 术领域使用的实验室仪器和生产设备,属于下游行业的固定资产支出。仪器设备种类繁多, 是开展相关工作流程的前置条件。以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为例,实验室工作流程分样品保存、 样品前处理、过程分析、清洗灭菌四个环节,需配置仪器设备 20 余种。

终端行业覆盖面广,可分基础科研和生产应用两大类。(1)基础科研是科研探索的“源 头”,参与主体以高校、科研机构、药企及医院实验室为主,对仪器性能&可靠性要求严 苛,对价格敏感度低;(2)生产应用特指生命科学技术的产业转化,包括生物制药、食品 安全、环境保护等领域,生产应用客户更注重产品性价比。 公司产品下游主要为基础研究和生产应用项下的生物制药,需求分析重点就主要下游 展开。

2.2、基础研究:科研进步+自主可控需求双驱动

生命科学与新兴前沿技术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生物产业在国民经济中重要性逐步凸 显。我国高度重视该领域基础研究,研发投入持续高增。根据 Frost&Sullivan 数据, 2015-2019 年国内生命科学研究投入资金 CAGR 为 18.8%,远高于全球同期水平(CAGR 为 6.7%)。 “十四五”期间,国内生命科学研究投入有望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一方面,在基础科 研积累、关键技术突破和高水平人才队伍壮大等共同推动,国内生命科学研究技术水平从 量变到质变,近几年呈现强劲增长态势,为研发投入提供正向激励;另一方面,全球供应链从效率模式转向安全模式,各国都更加注重产业链安全发展,持续研发投入的紧迫性和 必要性进一步提升。据 Frost&Sullivan 预测,19-24 年国内生命科学领域研究投入资金 CAGR 为 13.8%。

2.3、生物制药:国产生物药崛起+全球CRO产能转移

生物药具备临床应用优势。化学药分子量一般在 1000Da 以下,结构相对简单,占领 各适应症中的主流地位;生物药分子量通常大于 5000Da,空间结构复杂,靶向性强、疗 效高、毒副作用小。从适应症看,生物制药弥补化学药物在预防、诊断方面的不足;与化 学药的竞争主要体现在肿瘤、血液系统、免疫性疾病等领域。

肿瘤等多个领域重磅产品上市,国内生物药开发逐步闭环。生物药研发周期长,产品 少、定价高、可及性低是制约现阶段需求增长的主要原因。随着国内药企创新能力提升和 药品审评速度加快,近年生物新药上市速度加快,上市产品主要集中在肿瘤、感染和血制 品等临床需求领域。未来几年大批国产生物药将申报 NDA,助力药企高增长研发投入。中国 NDA 申报以 进口产品为主,自 2018 年起国产生物药数量明显增加。按审批趋势,2020 年、2021 年 国产生物药 IND 数量已有较快增长,预计“十四五”期间国产生物药 NDA 数量将大幅增 加。据 Frost&Sullivan 预测,预计 2024 年中国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投入 3289 亿元,20-24 年 CAGR 为 17.12%。

CRO 为制药行业研发外溢。全球 CRO 产能转移叠加及国内需求释放,推动国内 CRO 产业快速发展。因药物研发活动复杂化、高投入和长周期等特征,CRO 服务产生及发展的 根本动力为药企降低成本。中国 CRO 产业起步晚于欧美十余年,近年来凭借工程师红利、 人力成本优势,及相对充沛的患者基础和疾病谱,成为全球 CRO 产能转移的主要承接方之 一。内生需求上,随着评审效率与研发效率提升,2019 年起创新药研发服务需求成为国内 CRO 服务需求的主要增量。据 Frost&Sullivan 数据,2015-2020 年国内 CRO 行业 CAGR 为 25.2%,远高于同期全球增速(CAGR 为 8.7%)。

总量需求增长叠加渗透率提升,Frost&Sullivan 预计 22-24 年国内 CRO 行业增速可 达 30.38%。2010-2020 年,全球生物医药行业专利申请人数量及专利申请量均呈增长态 势,自 2020 年起,生物医药技术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助推 CRO 需求高景气持续。同 时,随着大型制药企业药物研发成本增加和中小型生物科技公司成长,未来 5 年 CRO 渗透 率提升趋势有望继续。据 Frost&Sullivan 预测,预期 24 年全球 CRO 服务收入达 961 亿 美元,22-24 年CAGR为9.46%,其中中国CRO市场收入221亿元,期间CAGR为 30.38%。

2.4、测算2024年国内市场规模295亿,22-24年CAGR达16.4%

生命科学仪器设备市场规模:主要包括新增增量和存量替代市场。我们以主要下游的 研发支出为基本依据分别测算。 首先,确定研发支出规模:取主要下游基础研究、生物制药的研发支出规模。其中, CRO 行业为制药企业的研发外包,以 CRO 行业的营业成本假定为制药企业应支出的研发 成本。参考上市公司 CRO 业务近三年毛利率水平,假定营业成本率为 55%。估算 22-24 年主要下游的研发支出规模分别为 4416、5220、6163 亿元。 其次,确定基期生命科学仪器规模:根据诺唯赞招股书披露,生命科学研究投入中约 10-15%用于生物科研试剂,取 12.5%为试剂占比。根据 SDI 报告,对于首次购买的分析 仪器设备,仪器设备价值量:试剂价值量的比例约为 1.5:1。以 2016 年为基期,当年生命 科学仪器市场规模为=1468.5 亿元*12.5%*1.5=275 亿。

新增增量:以“每年研发支出相较上一年的增量*试剂占比*仪器与试剂的配比”,估 算每年新增采购的生命科学仪器设备。 存量替代:以“上一年期末的仪器设备规模+本年新增采购规模”的年折旧额,估算每 年存量替代的生命科学仪器。一般仪器设备折旧年限为 3-8,假定为 5 年。综上,估算 22-24 年国内生命科学仪器设备市场规模为 218、254、295 亿元,CAGR 为 16.4%。

2.5、国内生命科学仪器采购长期高度依赖进口

我国科研仪器,尤其医学科研仪器、分析仪器进口依赖严重。根据科技部数据,每年 我国科研固定资产投资中,约 60%经费用于进口科学仪器,产品主要来自美、德、日等国 家。其中,生命科学仪器进口依赖更高。根据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国家网络 管理平台数据,2016-2019 年,大型科学仪器整体进口率约 70.6%,其中,分析仪器、医 学科研仪器进口率分别为 83.67%、78.08%。部分细分品类基本被国外垄断,如生物分子 学、细胞分析、生物组织等,国产设备比例分别仅为 3.8%、8.57%、0.99%。

生产型设备同样以进口为主,客户不轻易更换供应商。随着生物技术发展,在各领域 的工业化应用将不断走向深入,目前生物医药仍是生物技术最主要的应用领域(约占生物 工程产业的 70%)。从生物制药产业的供应链看,从研发至商业化,仪器、试剂、耗材等 的供应均以进口占主导,亟需国产替代。生物制品生产步骤复杂,设备和耗材性能对成品 质量影响大,因而客户通常不轻易更换供应商,对于新进入的设备厂商,产品需要在按需 制造基础上,经历完整的订单周期后与客户建立合作关系。

3、格局:政策东风正盛,国产品牌崛起

3.1、政策聚焦研发与采购,扶持力度空前

研发端: 科学仪器研发战略定位高,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科技部设立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委早在 1998 年设立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项,后在 2011 年分设“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 备研制专项”、“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专项”,分别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管理,前者负责原创性仪器研究与核心部件攻关,专项经费约 9.5 亿/年;后者 负责工程化和产业化,专项经费约 5-10 亿/年,“十三五”期间共部署 145 个项目,预计 在未来几年陆续进入推广应用阶段。 面向“十四五”,各省份把“加快国产替代”作为主攻方向,纷纷出台规划政策。各 地因地制宜,聚焦低国产化率细分领域,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加快产业化进程。

采购端: 国家级政策向国产仪器倾斜。我国《政府采购法》(2003 年发布)明确规定“国货优 先”原则,但实践中往往存在国货标准不明确、政府采购监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限制因素。 2020 年起,面向国产科学仪器的制度完善成为政策重点,陆续运用预留采购份额、优先采 购、增值税退税等工具。 政策升级,从鼓励采购到优先采购,再到大力推进国产采购。2020 年,北京、上海、 广东等 11 省市发布政府采购目录,鼓励优先采购本国货物,鼓励向创新企业和中小企业倾 斜;2021 年,北京、江苏、浙江等 14 省市发布新的政府采购目录,对部分分析仪器、试 验仪器、测量仪器等的国产比例做出量化指导,明确政府采购应遵循国产优先原则。2022 年 1 月,新《科技进步法》实施,明确大力推进对国产仪器的采购,奠定政策端长期重点 扶持的主基调。

3.2、国产厂商突围路径:由易到难,由自研到并购

全球头部科学仪器厂商的商业模式相近。复盘国际科学仪器巨头成长路径,赛默飞、 丹纳赫、默克、安捷伦等,高强度研发投入为底层驱动,但基于单品类空间小,应用分散 等市场特征,外延并购成为巨头扩张的重要手段。此外,为提升利润水平,巨头普遍开展 试剂耗材等消耗品业务,为持续研发投入提供支持。国内厂商点状突围,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因专利缺失、零部件自给率低、用户使用习 惯等原因,国产科学仪器发展相对缓慢,仅少数国产品牌在细分领域具备较强竞争力。

从国内领先的科学仪器厂商的发展路径看,主要两类形式: 一是由易到难,先发展样品前处理仪器或实验室常规仪器,再发展分析测试仪器。代 表性企业如新芝生物、莱伯泰科等。我们认为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获得发展先机,因样品 前处理技术壁垒相对低,国内厂商主要与国外小型企业竞争,易形成局部领先,在形成一 定品牌优势后可以通过自研或并购拓展技术壁垒更高的分析测试环节。但由于不同科学仪 器底层技术原理差异大,产品性能能否保持在高水平存在不确定性;二是通过并购获得优质产品线。我们认为这种模式的优点 在于快速扩产品类,能够较快看到营收增量。参考国际巨头并购经验,需注意产业链协同, 避免并购后产生混乱。

4、公司看点:新客户+新产能+新产品布局

4.1、加大实验室企业客户开发、生产型产品推广

对接多领域大型企业客户,推动示范效应。2019-2021 年,来自“高校、科研院所、 政府实验室”的销售占比逐年下降,由 58.52%降至 48.52%,期间对企业销售占比稳步增 加,由 39.08%上升至 47.91%。公司继续加大对生物制药、CRO、新材料研发、IVD 等企 业市场开拓,新客户包括迈克生物、纳微科技、华测检测、百普赛斯、万华化学、安琪酵 母、圣湘生物等各行业头部企业,有望形成示范效应获得更多订单。

推动成熟品类从实验室、中试到规模化生产的全链条覆盖。生产型产品的市场规模远 高于实验室。以生物制药产业为例,从新药研发,到临床试验,再到商业化进程,生产规 模逐级放大,对仪器设备的需求也对应扩大。此外,新药商业化周期通常在 15 年以上,高 于临床前开发和临床试验耗时,如为定制仪器设备,供货的可持续性更强。公司以产品定 制方式切入。相较国外竞争对手,公司优势在于定制化能力。公司正在推进“超声波提取 机”、“超声波清洗机”生产型产品,有望成为新的营收增长点。

4.2、原有产能利用饱和,新产能较22年提升57.6%

2019-2021 年产能扩张“小步快跑”,产能利用基本满载。公司柔性产线,产品共线 生产,19-21 年通过升级核心部件功能,优化整机测试流程,精益生产改良等方式提升产 线效率,主要产品产能均有不同程度提升。伴随产能增长,产销率整体维持在 92%以上。募投大幅扩产,配套企业客户实验室及工业生产需求。从募投项目“生命科学仪器产 业化建设项目”产能规划看,完全达产后将新增 11585 台/年产能,届时总产能将较 2022 年提升 57.6%。从目标客户看,对生物企业、制药企业、新材料企业、化工企业、食品生 产企业等群体的产品供给将大幅增加,契合公司发展战略布局。

4.3、新产品开发:瞄准实验室自动化与生命科学

生物样品处理板块:提供实验室自动化设备。统计结果显示,样品处理时长约占整个 实验过程的 60%,加快处理速度是实验人员的迫切需求。虽然国内外已有多种样品处理自 动化设备,但不同品牌间无法连用,整个流程的整合程度不足。公司重点研发项目之一为 “全自动样品处理工作站”,通过组合多种样品处理功能实现生物、环境、食品样本的在 线全自动处理,并可与分析仪器联用,进一步提升前处理步骤的自动化程度。该产品预计 2023 年完成基本模块的开发,系统测试、上位机控制应用软件开发。

分子生物学板块:聚焦生命科学重要领域做开发。生命科学领域,公司重点研发项目 包括蛋白纯化、单细胞分析、生物反应过程控制等。 (1)蛋白纯化与公司已有的前处理产品如超声破碎、均质机等形成配合,在新产品推 广中具备协同优势。(2)单细胞捕获平台为样品前处理设备,进一步完善公司产品矩阵。 (3)生物反应过程控制面向合成生物学领域应用。2022 年公司与曼森生物合作推出“平 行生物反应器”,相较传统的多联发酵罐,公司产品实现多个生物反应器所有操作条件的 同步化,保证各项参与的高度一致性和结果的可重复性,充分契合合成生物学对高通量化 需求。

药物研究板块:基于关键核心技术扩充品类。公司已成功研制的药物溶出取样系统基 于掌握的“多场景高精度复杂控温技术”、“高速运动控制技术”和“液体流路自动控制 技术”,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地位。围绕已有的技术积累,公司将以药物检 测设备为切入点,进一步扩充药物研究用仪器。

5、盈利预测

公司共三大产品板块:生物样品处理、分子生物学与药物研究、实验室自动化与通用 设备。基于不同大类产品,我们对公司 2023-2025 年盈利预测做如下假设: (1)生物样品处理仪器:超声粉碎提取类、冷冻干燥类等产品序列宽,新品迭代持续, 在各细分市场内持续保持较高市占率,假设该板块收入增速与主要下游需求增速保持一致, 2023 年有望承接一批因疫情延后的仪器采购需求,假设 23 年 2023-2025 年收入增速分 别为 27.02%、18.53%、18.60%。从募投项目看,该板块新产品主要系对老产品的性能升 级,毛利率有望增厚,我们假设 2023-2025 年毛利率分别为 68.32%、68.13%、67.72%。

(2)分子生物学及药物研究仪器:该板块的增长点在于新产品开发。原有产品中,紫 外交联仪、分子杂交炉等单价低,收入贡献有限;核酸提取仪透支未来 2-3 年需求,保守 假设未来 3 年不形成收入。从募投项目看,该板块新产品的价值量高,但需一定市场导入 期。我们假设 2023-2025 年收入增速分别为-41.71%、28.43%、22.95%。新产品的国产 化率相对较低,预计毛利率将维持在高位水平,假设 2023-2025 年毛利率分别为 72.22%、 71.67%、71.72%。 (3)实验室自动化与通用设备:该板块的增长点在于实验室企业客户开发及生产型产 品开发,需求体量远大于高校及科研院所。假设 2023-2025 年收入增速分别为 43.30%、 36.97%、32.44%。生产型产品的毛利率低于非生产型,随着新产品放量,假设 2023-2025 年毛利率分别为 65.04%、64.54%、64.08%。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标签: